甘草鉴别 本品为常用中药。商品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茎和根。新疆、甘肃新产的甘草中尚有部分光果甘草的根和根茎;近年来甘肃、新疆的胀果甘草,产量大,质量尚可,已正式收购,并载入中国药典1977年版。甘草除药用外,在食品业和轻工业中应用亦广。
以上表中几种甘草用重量法和分光光度法分别测了甜素和次酸的含量,测定结果,甜素的含量均高于次酸的含量,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注] 分析方法:(1)定性方法:取定量用的氯仿提取液一份,浓缩至10m1,用毛细管点于硅胶石膏薄层板上,于板上同时点上甘草次酸标准品的氯仿溶液作对照。(2)定量分析方法:精密称取甘草粉末0.1g,加20ml12N硫酸,在水浴上回流1小时后,加入70m1水,50m1氯仿,回流15分钟,洽却,将此液移至250m1的分液漏斗中,振摇数分钟,将氯仿层分至另一分液漏斗中,硫酸液再用氯仿两次每次25m1振摇,合并氯仿液,用100ml2%碳酸氢钠液振摇,分去碳酸氢钠液,再将氯仿层通过装有25g无水硫酸钠柱子,收集氯仿液100m1。吸取氯仿提取液2.5m1至带塞的10m1刻度试管中,在水浴上蒸发至干,加入5ml80%硫酸,置沸水中5分钟,后在冰中冷却,再加95%乙醇5ml,1%香草醛水溶液0.5ml,冷却后,将试管塞上摇匀,放至室温,用72型分光光度计在波长545nm测定其光密度。然后由回归方程式Ye=0.3404×-0.004977计算出甘草次酸的含量(mg)。式中Ye为甘草次酸在5ml比色杯中的mg数,x为光密度(比色杯长为1公分)。再换算出100g甘草样品中的百分含量。样品中甘草次酸的%含量=光密度×(0.3404—0.004977)×100/样品重。
2、黄酮类化合物:镇痉作用是甘草的药效之一,已经注意到它依存于甘草中的黄酮类。其中首先发现了黄酮甙之一的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异甘草甙(Iso-liquiritin),异甘草甘元(Iso-liquititigenin),新甘草甙(Neo-li-quiritin,dl-liquiritigenin-7-β-D-glucopyranoside),新异甘草甙(Neoisoliqui-titin,trans-isoliquiritigenin-4-β-D-glucopyranoside),异甘草呋喃糖甙(Licu-razid,trans-isoliquiritigenin-4-β-D-glucopyranosyl-2-β-D-apiodic-orifur-anoside),鼠李糖异甘草甙(Rhamnoisoliquiritin)等。 从光果甘草(G.blabra)的根和根茎中分离出以上黄酮化合物之外,尚分离出光果甘草甙(Liguirito-side),光果甘草甙元(Liquiritogenine),异光果甘草甙(Isoliquiritoside),异光果甘草甙元(Isoli-quiritogenin),甘草黄酮A(Licoflavone A),甘草查耳酮(Licochal-cone)A及B等。

最近日本高木、石井等在甘草根的皮部提取得甘草甜素以外的组分 (Fm100),经化学研究确定为异黄酮类。甘草成分除以上化合物外,尚有含氨基酸7-甲氧基香豆素(He-rniarin),伞花内酯(7-羟基香豆素,Umbelliferone)等。
功效 味甘,性平。有补脾益气,止咳祛痰,清热解毒,缓急定痛,调和药性的功能。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咳嗽气喘、痈疽疮毒、腹中挛急作痛、缓和药物烈性、解药毒。用量 1.5~9g。 清热应生用,补中宜炙用。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药
理
作
用
一、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1、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作用:临床有很多报导用甘草粉,甘草浸膏及甘草酸铵等甘草制剂,治疗消化性溃疡,有较好的疗效。对胃溃疡的疗效比十二指肠溃疡疗效好,对新溃疡比陈旧的溃疡疗效好。
在动物的实验治疗中发现甘草浸膏等对大鼠结扎幽门,犬由组织胺形成的溃疡有明显抑制作用。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异甘草甙元 (Isoliquiritigenin)和甘草根的甲醇提取物Fm100 等对动物实验性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对胃酸分泌的影响:甘草流浸膏灌胃后能直接吸附胃酸,对正常犬及有实验性溃疡的大鼠都能降低胃酸。FM100 十二指肠内给药对急慢性胃瘘及幽门结扎的大鼠,能抑制基础的胃液分泌量,与芍药花甙(Paeo-niflorin)合用显协同作用。Fm100对蛋白胨、组织胺及甲酰胆碱引起的胃液分泌有显著抑制作用。
3、甘草对胃肠平滑肌的解痉作用:甘草煎剂、甘草流浸膏、Fm100 及甘草素、异甘草素等,对离体肠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若肠管处于痉挛状态时,则有明显的解痉作用。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1、盐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浸膏、甘草甜素及甘草次酸对健康人及多种动物都有促进钠、水潴留的作用,这与盐皮质激素去氧皮质酮的作用相似,长期应用可致水肿及血压高,但亦可利用此作用治疗轻度的阿狄森氏病。
2、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小剂量甘草甜素(每只100微克), 甘草次酸等能使大鼠胸腺萎缩及肾上腺重量增加( 与给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相似), 另外还有抗黄疸作用及免疫抑制作用等糖类皮质激素可的松样作用。而在用大剂量时则糖皮质激素样作用不明显,只呈现盐皮质激素样作用,这可能与其作用机制有关。有谓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抑制了皮质激素在体内破坏,或减少其与蛋白质的结合,而使血中游离的皮质激素增多,从而增强其活性。但糖皮质激素与垂体前叶间的反应量调节较强,故血中含量升高达一定程度后即停止。盐类皮质激素受此影响较小。
三、抗炎症及抗过敏性反应作用: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具有糖皮质激素样的抗炎症作用,甘草次酸盐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和棉球肉芽肿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临床用于各种皮肤病治疗有类似氢化可的松作用,并能减轻豚鼠由于马血清引起的过敏性反应。实验证明甘草的抗炎症作用是以具有类甾醇骨架的甘草甜素等成分为主体的。最近报导甘草中不含甘草甜素的提取物Lx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四、镇咳作用:18β-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的镇咳作用,其中作用最强的是甘草次酸胆硷盐,皮下注射1mg/kg就能抑制80%的咳嗽发作,它与可待因的效力近似,而在持续性上胜过可待因,实验证明其镇咳作用只是通过中枢而产生的。并用氢化可的松与试验药物同样剂量水平时也显示镇咳作用。
五、解毒作用:甘草浸膏及甘草甜素对某些药物中毒、食物中毒,体内代谢产物中毒都有一定的解毒能力,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为甘草甜素、解毒机制为甘草甜素对毒物有吸附作用,甘草甜素水解产生的葡萄糖醛酸能与毒物结合,以及甘草甜素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增强肝脏的解毒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六、抗菌作用:甘草的醇提取物及 甘草次酸钠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结核杆菌、 大肠杆菌、 阿米巴原虫及滴虫均有抑制作用, 但在有血浆存在的情况下, 其抑菌和杀灭阿米巴原虫的作用则有所减弱;甘草次酸钠在体外对滴虫的最低有效浓度为 30~60ug/ml。
七、 毒性:用甘草次酸给小鼠一次腹腔注射, 其LD50为101mg/kg。用甘草水煎剂给豚鼠连续灌胃6周,每日用量2g/kg,观察甘草的慢性毒性,结果给药组动物体重比对照组略有增加,但未出现浮肿;实验期间无死亡例,脏器重量检查仅肾上腺重量稍有降低。即长期给药的影响,首先表现于甘草甜素有关成分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尤其是醋酸去氧皮质甾酮样作用。甘草次酸对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308mg/kg;甘草甜素小鼠皮下注射的最低致死量为1g/kg。
八、其它药理作用:因为甘草的成分与三萜类的皂甙元结构上类似,所以也可以推知它有溶血及抗凝血作用。另有报告说甘草次酸衍生物有抗白血病作用,18-β,18-α体对大鼠的 Aberling-Guerin骨髓瘤特别有效。另外对脂肪代谢有一定影响,使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动物的血清胆固醇含量降低。
性
状
鉴
别



性状鉴别
[url=http://www.zjtcm.net/wljx/Medicine/kejian1/PART60/PD04.JPG] 1、甘草:根呈长圆柱形, 长30~100cm,直径0.6~3.5cm。表面红棕色,暗棕色或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沟纹及横长皮孔,并有稀疏的细根痕,外皮松紧不等,两端切面中央稍下陷。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黄白色,有粉性,横切面有明显的形成层环纹和放射状纹理,有裂隙。根茎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心有髓。气微, 味甚甜而特殊(栓皮带苦味)。
以皮细紧、色红棕、质坚实,断面色黄白、粉性足者为佳。
粉甘草:表面淡黄色,平坦,有切削及纵裂纹。
[url=http://www.zjtcm.net/wljx/Medicine/kejian1/PART60/PD06.JPG] 3、胀果甘草:根和根茎木质粗壮,外皮粗糙,多灰棕色至灰褐色。质坚硬,易潮湿。断面淡黄色或黄色,纤维性,粉性少。味甜或带苦。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显
微
鉴
别
甘草根(直径1~2.5cm)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正齐的木栓细胞(粉甘草栓皮已除去)。韧皮部及木质部中均有纤维束存在, 其周围薄壁细胞中常含草酸钙方棱晶,形成晶鞘纤维。韧皮部射线常弯曲,束间形成层不明显,薄壁细胞中含有淀粉粒。粉末淡棕黄色。 纤维成束,直径8~14μm,壁厚,微木化,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草酸钙方晶多见。具缘纹孔导管较大,稀有网纹导管。木栓细胞红棕色,多角形,微木化。

光果甘草:横切面韧皮部射线平直,不偏弯,裂隙少。
胀果甘草:韧皮部及木质部的射线细胞多皱缩而形成裂隙。
理
化
鉴
别
1、取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黄甘草、云南甘草及粗毛甘草的根粉各少量,置白瓷板上,加80%硫酸溶液数滴,均显黄色,渐变为橙黄色(甘草甜素反应)。
2、薄层层析 ⑴甘草甜素的定性 样品制备:取以上各种甘草根粉(60目)各0.5g,用50%乙醇回流提取2小时,滤过。 滤液浓缩至少量,供点样用。吸附剂:青岛硅胶(200目)4.5g,煅石膏0.5g, 水13ml,调匀后,铺板,阴干,105℃烤2小时。展开剂:丁醇-乙醇-氨水(5:1:2)。展距17.5cm。显色剂:50%硫酸,1%香兰醛乙醇溶液,喷雾后100℃烤5分钟, 甘草甜素显蓝色斑点。

⑵甘草次酸的定性 样品制备:取定量用的氯仿提取液浓缩点样,同时将甘草次酸纯品溶于氯仿中点样。吸附剂;同上。展开剂:甲醇-氨水(10:1)。展距18cm。显色剂:25%磷钼酸乙醇溶液喷雾,甘草次酸显蓝色斑点。

伪
品

伪
品

附
注
除以上三种甘草外,还有以下三种也供药用。
[/url][url=http://www.zjtcm.net/wljx/Medicine/kejian1/PART60/PD08.JPG] 1、黄甘草Glycyrrhiza korshiskyi G.Hrig.根和根茎的外形极相似。植物形态与甘草极相似,其区别是荚果一侧弯曲,肿胀或略扁;果序不作头状。在新疆南部和甘肃金塔一带都作为甘草收购。
以上6种甘草植物检索表:
1.根和根茎甜或微甜,叶基圆形,总状花序稀疏,不成球形。 2.小叶披针形,长圆状卵形或少有椭圆形,荚果直或微弯。 3.荚果长或稍微弯曲,扁平,光滑或有少许不明显腺瘤.......2.光果甘草G.glabra 3.荚果较短,膨胀,光滑或罕被短腺状刺毛................3.胀果甘草G.iuflata 2.小叶卵圆形,倒卵圆形,椭圆形,荚果弯曲或镰状弯曲。 4.植株粗壮,高30cm以上,荚果镰状弯曲,被毛。 5.小叶常7~11,总状花序较叶短。花长14~19mm,荚果螺旋状或镰状弯曲, 被褐色 的刺状腺毛.........................................1.甘草G.uralensis 5.小叶常5~9,总状花序较叶短或与之等长。花长9~13(14)mm, 荚果一侧弯曲被 密集无柄短腺状糙毛.............................4.黄甘草G.korshinskyi 4.植株细弱矮小,高10~30cm,多被白色钢毛。荚果念珠状,光滑无毛........... ....................................................5.粗毛甘草G.aspera 1.根和根茎不甜,叶基楔形,总状花序密集成球形,排列为紧密的球形果序......... ..................................................6.云南甘草G.yunnanens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