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bruce2020 于 2014-11-11 08:29 编辑
上一周,蒲友们把验证“玩”得风生水起。持不同观点的贴子像“文革”时期的大字报,一个盖过一个。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非是件坏事。但争来吵去,除了走向偏激,似乎也没有达成什么共识。 当《我说,验证就是扯淡,你同意吗?》这样的贴子也出现了的时候,我直觉肯定哪个环节从“根本”上出了问题。在与吴军师傅的交流探讨中,我突然意识到,这是因为大家立足点不同,有的人是站在“广义验证”的角度在立论(包括我)。而有的却立足于“狭义验证”在拨论。这就有点“牛头不对马嘴”,失去了达成共识的“契合点”。 所谓验证,广义上讲就是经过检验得到证实。该词汉语首次出现于[汉]王充《论衡·奇怪》:“言之有头足,故人信其说;明事以验证,故人然其文。”大体意思是:说它有头有脚,所以人们相信这种说法,摆出事实加以验证,确实是对的。 可以这样说,验证贯穿于我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就像河西智叟在版主群里聊天时所说:钱包掉了,你会回头再找一下,确认(检验)一下是否还能找回,这个也是一种验证。总之,可以通俗地归结为一句话:验证就是我们用于‘证实’的一种手段和措施。 狭义上的验证,就是GMP法规中的定义,这里就不重复了。 “通过验证确立控制生产过程的运行标准,通过对验证状态的监控,控制整个工艺过程,确保质量”是美国强化以生产全过程控制为目的,在1976年6月1日在《大容量注射液GMP规程(草案)》中首先以文件形式提出的。这时的验证尚未覆盖药品生命过程。 由于“质量源于设计”理念的出现,引发我写了《愚公谈“验证的目的以及验证的产生、发展和延伸”》一贴。 针对同行们对验证的讨论,个人谈一下个人看法和观点: 一、广义上讲,验证无处不在。 你要应聘一份工作,对方要对你进行面试,核对你的身份证、学历证和职称证原件(相当于“确认”)。过了这一关通常还有一个试用期(相当于“验证”)。正式录用后一般阶段性地要对你进行绩效考核,至少也要每年让你写个工作总结(相当于“验证状态核实”)。 蒲友leehwadong 在《愚公谈“验证的目的以及验证的产生、发展和延伸”》一贴的回复中,对我发出了“如果你有统计思维,就能明白验证不是GMP的基石,QbD才是”的置疑。 Leehwadong蒲友,质量确实源于设计,难道“设计”就不需要验证吗?航天器真是在图纸上设计出来就直接组装发射上天的?那变成“窜天猴”的可能性可不小哟,若真得成了“窜天猴”,里边再搭载上几个人,伤不起吧? 二、验证只是一种判断事物的手段和措施,它对被验证事物既不产生任何“增值”和“提高”,也并非“一劳永逸”,验证工作是长期的、是持续的。 当我们提出一个目标要求(标准)和方法(工艺流程)后,需要检验(验证)其是否可行,但绝对无法确定它是最优的,也不能证明其是可持续保证可行。 就像我们常做的产品工艺验证,也许研发时确定的某一工艺参数是“擦边”合格,而三批的产品工艺验证在所有相关方“精心呵护”下得到了生产出合格产品的结果,但在后续连续大生产中,就会时而生产出不合格产品。 正因为验证不能确定目标要求(标准)和方法(工艺流程)是最优的,是可持续可行的,那当发现要求(标准)和方法(工艺流程)存在问题和不可靠时,就必须想办法调整,加以解决。而新提出的要求(标准)和方法(工艺流程)还是需要经过验证证实其可行。 另外,当发生原有状态的任何“变更”时,要视该变化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风险评估),做出是否需要进行验证的决定。 因此,验证工作是长期的、是持续的。 三、验证不是反复不断的“机械性”重复折腾。 新版GMP第144条讲得已很明确了。除了GMP法规明确了的(如无菌操作培养基灌装试验、高效过滤器检漏、灭菌工艺/设备等),以及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目录的计量器具外,其它均“应当根据产品质量回顾分析情况进行再确认或再验证”。 但许多企业并不重视各种回顾分析和趋势分析,机械地定期把有所验证拿出来,自己都不知想干嘛地再“捣鼓”一遍,以显示对验证的重视。无形中增加了我们制药人的无效劳动,这也直接引发有的同行发出了“验证就是扯淡”的不满。 四、 “明天”的验证会怎样? 在《愚公谈“验证的目的以及验证的产生、发展和延伸”》贴后回复中,GMP论坛的谢大侠版主开玩笑地对我说:看到愚公大哥的这个标题还以为是“愚公谈‘验证的目的以及验证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呢,可惜怎么没有谈谈验证是怎么消亡的呢? 我的观点是:验证永远不会消亡,但随着大家的对验证“精髓”的正确把握,以及认识的不断深入,验证会不断“前置”。 我预测:在将来的制药行业,大量的验证将会放到产品设计阶段和产品技术向商业化大生产转移的阶段。到了商业化生产阶段,我们要做的验证工作主要是“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持续工艺核实/核查’。航天工业绝不会(也真得没有)先制作几个火箭,试射一下,那我们制药行业为什么不能借鉴? 验证,存在于各行各业,也扎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而我们国内制药行业把验证玩得“变态”且“滑稽”:一个“先天不足”的产品一定要把工艺验证得完美无缺;就因为一家供应商比原合格供应商单价上低几毛钱,把“更变验证”搞的像走马灯一样,眼花缭乱,根本不考虑这样的变更对保证产品质量有多大的帮助和影响…… 业内的许多事仔细想来,不由得让人感概:GMP属于质量保证的一部分,而质量保证的对象—产品本身是否“完美”却总会被我们忽略。验证是证明“质量能够被保证”的一种手段和措施,而验证却被搞成了“皇帝的新装”。在我们吐槽注册工艺与实际生产工艺不一致的时候,类似的现象是否仍在发生和延续?那样的话,今后不持续“造”证验我们还能咋地? 扯蛋的不是验证,但我们确实把验证搞成了一件扯蛋的事情。 可悲的不是GMP,而是我们把GMP放在了比识别产品潜在关键质量属性以求不断改进工艺技术,提高质量稳定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更高的位置。 可笑的不是中国制药行业,而是我们制药行业把通过新版GMP认证,进而通过欧盟GMP认证和cGMP认证当作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主要标志。 可怕的不是我们经常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而是长期地认识不到错误,甚至知错也不改…… 想想我们的中国足球吧:建了那么多世界一流的体育场,却只有像巴西、阿根廷等这样的球队被高价请来比赛时才能使观众爆满。再回头看看我们药企,大多数都指望着几十家甚至上百家都生产的普药来保生存,甚至还幻想着谋求发展…… 难道我们把GMP搞好了,这个行业就真搞上去了?我们的中成药就能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啦?我并不是说GMP不重要,我只是想表达一个自己的观点:假如我们研发出一种能治愈艾滋病或埃博拉病毒的中成药,爷就坚持传统中药制法,就不在GMP车间里生产,我不信洋人不主动来找我们来求合作(甚至主动出钱帮我们建造GMP厂房)、谈出口,我就不信卖不到国外去! 在这里我想引用吴军师傅常说的一句话:走了那久,千万别忘了为什么出发的……
注:问题思考了近一周,但贴子里的文字大半是酒后写的(和新版主66SG喝酒,很畅快)。弥满在字里行间的酒气使我对观点的阐述失却了严谨性,甚至有些话“扯”得离题太远。但我心里很畅快,至少在当下,在今夜……
【转载请注明出处,版权所有,违版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