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522|回复: 7
收起左侧

中药评判标准是性味而非化学成分——中药辨证使用才安全

[复制链接]
宗师
发表于 2013-6-1 06: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中药评判标准是性味而非化学成分——中药辨证使用才安全


近日,百年老店同仁堂儿童药被曝朱砂超标,除了同仁堂,此前“六味地黄丸”、“云南白药”、“汉森四磨汤”等均被卷入重金属超标的争议风波。老字号中药品牌频频发生重金属成分超标,让正在复兴的中医很受伤,也让相信中药的患者无所适从。那么,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检验的中药,为何当下却面临安全问题?它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它到底安全吗?

  如果说,拿西药的化学成分分析标准来评判,几千年的中药有安全问题是难免的,但中西医是两种有本质区别的医学体系,中药的评判标准是性味,而非西药的化学成分分析,中药是否安全,关键是辨证用药,只要遵循中医自身规律特点,中药使用安全没问题。

  中西医是两种有本质区别的医学体系,不能用西医标准评判中医

  中医充满东方文化底蕴和思维,是中医中药不可分、继承基础上创新、开放兼容促进发展的规律形成发展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与西医有本质的区别,没有可比性,不能用西医的眼光看待中医。中西医虽然目的都是一致的,但有本质上的区别:第一,西医的理论侧重于空间方面来说的,说的是“是什么”,有标准化和公式化的特点;中医的理论是从时间上来说的,说的是“像什么”,有形象化、灵活性特点,一旦理解了,就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二,西医理论是验证出来的,只相信眼睛,眼睛看不到就是不科学的;中医的理论是慧眼感悟出来的,不全凭眼睛,故有“医者,意也”之说。实际上,现代科学也证实,宇宙95%是暗物质,肉眼根本看不到。第三,西医的理论是用分析的方法得出来的,属于机械式、结合式或者说结构式的整体论;中医的理论是用归纳的方法得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理论完整性,是一种自然生成式的整体论。现代系统学证明,局部之和小于整体之和,显然,中医理论的自然生成整体观要优于西医理论的的结构整体观。

  如果忽视中西医理论上的这些差别,用西医的理论来评判中医,中医当然难以理解了,但这种评判的态度,显然是不科学的。它们只能优势互补,而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统一。

  中药评判标准是性味而非化学成分

  成分分析是以物为本,从物的角度来定量,建立在化学实验和分析的基础之上。中药的性、味标准是以人为本,就是以大多数的中国人作为衡量它的标准,如果对大多数人吃起来没有问题的都叫“中性”。从中医的性、味来说,五谷杂粮吃起来没有让人体偏左偏右,或者偏寒偏热的毛病,因此黄豆打的豆浆是性中,很适合于人服用。《红楼梦》里面讲,在喝奶的时候喝的是羊奶,没有人去喝牛奶,是因为羊奶偏温,牛奶偏寒,对身体比较虚弱的,像林黛玉之类的喝羊奶比较合适,但是从西方的角度来说,用营养学来分析的话,羊奶只有牛奶营养的90%,但是中医从性、味的角度认为羊奶比牛奶性温。

  现在许多人认为中医的“气”没有西医的成分分析科学,原因是“气”看不见摸不着,太玄虚,没有成分分析直观。这种理由看似冠冕堂皇,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肤浅的认识,因为“气”更能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和本质。中医的理念不仅仅是考虑到物质这个层面,中医的理念还考虑到能量和信息这个层面。中医学就把物质、能量、信息统一考虑了,中医用一个字来形容,就叫做“气”。气比成分分析全面丰富的多。我们吃食物的时候,不仅吃了各种化学营养物质,还吃食物的“阳气”。不同的植物“气”不同,寒热温凉各有所偏,这用化学手段是检验不出来的。现在前沿物理学已经认识到我们整个世界的组成就是物质,能量,信息三个方面,而现在作为主流西医学大部分考虑的都是物质,在能量和信息方面考虑得不多甚至说没有考虑。

  中药之害在人不在药,关键在辨证用药

  不可否认,中药几千年发展历程中,确实留下了一批使用范围固定、疗效稳定、用药安全的方剂、验方、偏方乃至单方,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很方便地使用。但中医根本还是要求理、法、方、药“四位一体”,在整体观指导下,运用阴阳消长和五行生克的中和理念,既讲辨证论治,也讲君臣佐使,即便是流传千古、使用范围固定的“小柴胡汤”、“六味地黄丸”等,使用时还需辨别“证”的。

  因此,离开中医的整体观、中和观,不懂辨证论治和君臣佐使,单纯用中药,像西药那样去对症使用,此时的中药已不能再称为中药了,已变异为西药了,充其量是食物。至于用中药自疗出现毒副作用,那不是中药的错,说“中药太毒”是对中药天大的冤枉,错在误用乱用上,即古人所说“药之害在医不在药”。中药要有效,必得有毒,《尚书·说命》曰:“药不瞑眩,厥疾弗瘳。”但这毒是指偏性,即“是药三分毒”,并不是如西药所说的毒性成分;中药治病是以偏纠偏,有病病挡偏性,无病身体就要受偏性之过了,并讲究“中病即止”。你乱用或滥用中药,中上中药偏性之毒是在所难免的了。诚如清代医家徐灵胎所言:“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

  按照中医药自身特点,建立中药疗效评价标准

  中医无数方药的疗效是经得起亿万次的统计学考验的。只要认真读过《伤寒论》的人都知道,在《伤寒论》里,有分析,有综合,有演绎,有归纳,有抽象,有推理,有假设,有比较,组方慎密,计量严谨,中国古代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成果,被张仲景运用发挥得酣畅淋漓。中医的科研要想扬眉吐气,取得真正的突破,必须走自己的路,而要走自己的路,必须先做自己的鞋,建立一套适合本门学科的科研方法和评估体系,如果一时做不到,不妨把全面继承放在首位,耐心等待当代科学的嬗变,否则,一条死胡同走到黑,是难有出头之日的。钱学森先生20多年之前曾说过:中医的合理内核一旦被揭破,整个现代科学都要改写。国家主席习近平称中医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因此,一定要坚定信心,走自己的路,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3-6-1 08: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有道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3-6-1 08: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3-6-1 08: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哇的相当的好啊,由于标准只管化学成份,所以现在的药材不地道了,制剂可以加单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3-6-1 09:3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但不能说服他人,特别是外国人及假洋鬼子,也是没办法的。中药复兴,如果按西药方式,是遥遥无期的,中药复兴首先要中医复兴啊。中医辨证,中药的性味归经,不是一般的人能理解 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3-6-1 09:52:0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是道出了中药的苦与泪啊!——中西医是两种有本质区别的医学体系,不能用西医标准评判中医!{:soso_e179:}试问普天之下又有哪位砖家,敢拿西医的标准来论证中医呢?或者说用西医的标准说出某味中药里究竟含了多少种成分呢?又有谁能说清道明这些成分的功与过,利与弊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3-6-1 10: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复兴,不能简单的用西药的办法来要求,应当建立中药的一整套检验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 12: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5-29 02: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