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原创 夏伟 承继堂
小学课本当中学过关于壁虎的课文,知道了壁虎有断尾再生的功能,当时觉得很是神奇。长大后学习中药发现其中有一味中药为蛤蚧 Gekko gecko Linnaeus,其属于壁虎科壁虎属动物,其别名为大壁虎,亦有断尾再生功能。学习后发现蛤蚧是一味不错的治疗肺部疾病药材。据2020版《中国药典》(一部)记载,蛤蚧具有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功效。临床用于肺肾不足,虚喘气促,劳嗽咳血,阳痿,遗精等。 关于蛤蚧记载可追溯至汉代,汉代《方言》载曰:“桂林之中,守宫大者而能鸣,谓之蛤解。”此时所记载“蛤解”即是“蛤蚧”此时称谓,也是最早关于“蛤蚧”的记载。晋代时期《广州记》、南北朝《雷公炮炙论》均有记载,并以蛤蚧名之。《雷公炮炙论》载曰:“若雄为蛤...雌为蚧”。《本草纲目》载曰:“雌一雄‚常自呼 其名。蛤蚧因声而名‚仙蟾因形而名。岭南人呼蛙 为蛤‚又因其首如蛙、蟾也。以雄为蛤‚以雌为蚧。”后序《无杂俎》、《中国药学大辞典》均有记载,《中国药学大辞典》 载曰:“本品雄者为蛤,雌者为蚧。夜闻其鸣声,一曰蛤,一曰蚧,遂因其声而命其名也。” 关于蛤蚧形态的记载,最早见于《雷公炮炙论》,载曰:“凡使须认雄雌。若雄为蛤,皮粗口大,身小尾短;雌为蚧,口尖,身大尾小。”简单介绍,并未详细介绍蛤蚧雌雄形态特征。《北户录》载曰:“其首如蟾蜍,背绿色,上有黄斑点,如古锦,长尺许,尾短,其声最大,多居木窍间,亦守宫、蜥蜴之类也”。《开宝本草》曰:“身长四五寸,尾与身等,形如大守宫……最护惜其尾,或见人欲取之,多自啮断其尾,人即不取之”。《君子堂日眴手镜》曰:“状类蜥蜴、守宫之属,多生城垣串楼及人家墙壁间。其物二者上下相呼,牝声蛤,牡声蚧。累日情洽甚乃交,两相抱负,自坠于地,人往捕亦不觉,人以手分擘,虽死不开”。《伪药条辨 》:“形如大守宫 ,身长四五寸,尾与身等,自惜其尾,见人取之,多自啮断其尾而去。”《中国药学大辞典 》:“谓有乌红二种,体细长作圆筒状,四肢短小,无蹼趾‚爪锐利,趾间有鳞片,善附着他物,首似嘏蟆,两颚有细齿,头旁有发音膜,膜后各有一小竅若鸡耳,此发音之构成与嘏蟆异,意其发声不从口出也。背被以细鳞,青绿色,有黄红点,或黄褐灰暗色,上有鲜红斑点。” 综合其名,可追溯至汉代,根据古文献形态描述,可知古时所用蛤蚧与守宫类似,称之为大守宫,背绿色,有黄斑点,尾巴可再生,与身等长等与今之所用一致。 根据《中国药典》,蛤蚧药材性状特点明显:
本品呈扁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9~18cm,头颈部约占三分之一,腹背部宽6~11cm,尾长6~12cm。头略呈扁三角状,两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内有细齿,生于顎的边缘,无异型大齿。吻部半圆形,吻鳞不切鼻孔,与鼻鳞相连,上鼻鳞左右各1片,上唇鳞12~14对,下唇鳞(包括颏鳞)21片。腹背部呈椭圆形,腹薄。背部呈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灰绿色或橙红色斑点散在或密集成不显著的斑纹,脊椎骨和两侧肋骨突起。四足均具5趾;趾间仅具蹼迹,足趾底有吸盘。尾细而坚实,微现骨节,与背部颜色相同,有6~7个明显的银灰色环带,有的再生尾较原生尾短,且银灰色环带不明显。全身密被圆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泽的细鳞。气腥,味微咸。
根据其性状,依次放大观察其鉴别点:
1、头部特征
2、头部侧面特征
3、背部特征
4、尾部特征
5、爪子特征
(完)

本文由江西华瑞天丞制药有限公司赞助,蒲公英论坛同步发表宣传,特别感谢。
征文活动正在继续,点击置顶主题帖可以查看活动详情,欢迎您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