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在隔离器使用的心得分享-01篇中,我提到VHP灭菌自身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的,因此如何避免这些缺陷导致灭菌失败是个很重要的课题。所以VHP灭菌开发是个很重要的过程。灭菌开发一般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灭菌配方如何确定,一个是灭菌挑战如何做。
灭菌配方如果按照从0开始的开发过程,是需要通过不同浓度不同配方的测试,使用大量的BI,总体而言就是一个摸索性的研究过程。当然具体如何实施我不知道哈。我所接触的是第二种方式,厂家根据自身经验,给出一个相对能用的灭菌参数,需要调节的,主要是时间,也就是过氧化氢的注入量可以相对固定的参照厂家的经验值进行。而这个经验值,直白一点说,大概就是厂家在上一家所测试的数值以及根据隔离器时间空间大小可能存在的细微的修改所得。当然,更可能是照搬上一家的结果(这里面怎么说呢,厂家来做灭菌开发的工程师,说实话都不一定清楚这个灭菌开发的具体的原理,很多时候就是个按照方案去做的执行者,当然也不排除有懂的比较多的专家..)。不管厂家的配方是如何获得的,总体而言,使用这个参考配方大概可以节省一两千个BI,大概50块钱一个BI,这成本是实实在在的。同时QC的检测压力以及测试的时间成本还没算。
灭菌效果如何保证呢,这个跟湿热灭菌没多大差,需要进行灭菌最差点挑战。这个最差点如何确定呢?几个方面
1) 拍脑袋:直白的说就是我觉得哪里风险高,哪里就可能是最差点。也就是头脑风暴法去评估,找出机械死角,这个评估参与的人越多越好。这些机械死角可能存在VHP渗透差的现象。当然,这里面不包含生产过程中不会被暴露的点,比如部分模具下表面。同时,还得考虑一些动态因素,如冻干机运行过程(SIP/冻干)中进行VHP灭菌,冻干小门的状态会对灭菌造成影响;如生产时可能存在的装载(培养基、器具等)。
2) 温湿度测试:通过温度、湿度的测试,找出可能存在的温度、湿度异常的点,这些点可能会影响VHP在隔离器内扩散的因素,可能会产生灭菌难点。温湿度会直接影响VHP的浓度。
3) CI测试:这个大概就是一个撒网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会涵盖机械死角和温湿度的点的情况下,测试隔离器上、中、下一个整体的情况,看是否存在CI变色情况较差的点。事实上,我们做的时候,所有的CI都变色了,而且没看出多大差异,只能说变化太快,我们赶不上。
4) 通过上述三点,汇总隔离器的灭菌的所有最差点,然后通过BI进行测试,同时可能需要通过测试的结果,进一步调整灭菌的配方。BI的测试一般情况下有两种可接收标准:其一是三次个1个BI的挑战,均通过;如上述挑战出现阳性结果,则每个点布置3个BI,如出现部分阴性(阳性出现率<20%)的情况下,也可以认为灭菌开发的结果可接受,后续根据结果把灭菌时间延长就可以。毕竟这个灭菌开发过程,对应的是灭菌配方确认的过程,而不是灭菌的PQ确认过程。
5) 配方确认之后,就是针对灭菌配方,进行BI测试的过程了,针对所有最差点以及工艺关键点(关键点总体而言大部分不是最差点,主要就围绕生产平面展开吧,参考可能的人工干预情况)3次重复试验,妥妥的。然而,接下来才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3次都通过,或者说每次验证/再验证,BI挑战都通过的概率貌似不怎么高?会随机的出现一些阳性的位点,没有规律性,于是,我们查看了很多资料,也咨询了BI的厂家,乃至其它的BI厂家,比如mesalab,比如BD。我们了解到一个 “rogue BI”的 概念,简单的说就是BI生产过程中,就可能存在无法被灭杀的BI的情况,不同的厂家只能控制这个出现的可能性,并不能杜绝这个出现的可能。也就是阳性不能排除BI自身的可能原因。听说有个比较豪的公司,首次验证的时候用BD的BI,用了几千个吧,150块一个,耗时大半年,仅仅是听说的,具体如何就不清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