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九三 于 2018-5-6 21:13 编辑
感叹万分!1958年三明工业基地照片曝光!
五四,是奋斗岁月的剪影;五四,是青春如歌的使命。又到青年节,一组老照片带我们回到峥嵘岁月,感受三明工业基地建设者们荣耀的青春。
1958年6月10日,三明工业基地破土动工,建设大军由祖国的四面八方集聚三明,到1958年底,仅入场民工就达17566人。截至1960年,共投入建设大军10万余人,使得这个原先只有6000多人的小城镇,人口骤增至11万人。叶飞书记在会上开着玩笑说道“张维兹同志一天到晚愁眉苦脸,每次到省委开会都一大堆问题”。都是些什么问题呢? 三明工业基地建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城市依托,不说建厂筹备工作千头万绪,单说几万大军开进三明后的吃饭、住宿问题都足够苦恼。
生活资料 工地上没有水、没有电,甚至连住所都没有。1957年,城关、列东、列西总共不到5000户。先期抵达的建设者比较幸运,还可以先租到三元、梅列周边的民房村舍的大厅、过道、草棚作为栖身之所。凡是可安下床位 的地方挤满后,许多人甚至住到了沙县和永安。 朱启基回忆道:“办公室的同志把我安排在一家民房里。那是一间不到十平米的土房,下面是猪栏,旁边是厕所,墙上有个不到一尺见方的小窗。因为我家的人口多,他们又把走廊也给了我。其实,我已经很不错了 ,当时有许多同志都住在大厅里,白天办公,晚上就睡在那里。以后来的人更多了,大厅也住不上,只好砍毛竹搭油毛毡棚住。” 图为三明重机厂金工车间职工自己动手搭盖宿舍 三明盛产毛竹,为了解决住房问题许多建设者自己动手上山砍毛竹割茅草搭盖草棚。 1958年,省建一公司职工宿舍 说起这油毛毡棚,可以说是功不可没。这种房子最大优点是搭建速度快,几个人一两天就能搭建起一栋可供十余人住的房,为急剧增加的人员提供了大量的临时安置住房。它最大的弱点就是怕火、怕热、怕大风。遇到炎炎烈日,油毛毡上的沥青被晒化,使夜班的同志白天热的无法入睡。如果遇上大风常被揭顶,一揭一大块,常要上屋顶修补。 图为三明工地建设者及家属开荒种菜、挖池塘养鱼的场景 当时,三明的粮食、副食品和蔬菜几乎全部依靠外调。粮食主要来自江西、江苏,蔬菜由闽南调进,海产由闽东沿海和浙江提供。全部依赖外调,难以保证正常供应。当时,人们打趣形容自己的生活是“我们到了三 明,洗的是天然淋浴,吃的是无缝钢管”,这“无缝钢管”说的就是老得难以下咽的空心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三明建委号召职工家属开荒种菜,挖池塘养鱼,自立更生。三明县委全力支援,动员群众成立生产专业队 ,弥补物资供应的匮乏。 生产资料 三钢高炉工地建设者正在挖土方 不仅仅是生活资料的匮乏,三明工地上生产资料供应也很困难。 建设者们把三明工地叫做“人造平原”,这个说法非常贴切,因为这本是一个梯田层叠、沟壑纵横的山坡。三钢工程的规模最大。1958年8月至12月,三钢工地的建设者们共完成土方量120万立方米。如果,我们把这 120万立方米的土方堆成高1米、宽1米的土堆,它的长度相当于厦门到福州距离的两倍。建设者们在几乎没有机械施工的条件下,就靠着最原始的镐头、簸箕、独轮车搬掉了一座座大山、填平了一条条沟壑。 图为三明工地建设者使用的独轮车 不仅劳动器材和非标准设备供应不足,钢材、水泥、砖瓦等基本建筑材料的供应也难以保障。但是,三明工地的建设者们没有坐等支援,他们自己动手,土法上马,自力更生。
图为省建一公司职工自制砖瓦的现场
图为焦化厂职工尝试土法炼焦
图为水厂职工安装木质水管
风餐露宿、筚路蓝缕,60年前,三明的建设者们正是以高度责任感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硬是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县建设成为机声隆隆、工厂林立的工业城市。
创业几艰难、精神永流传,60年过去了,虽然建设者们青春不在,但沙溪河畔高亢奋进的夯声如在耳旁,工地上挥汗如雨的身影如在眼前。年龄不过是数字,奋斗成就芳华。今天,向建设者们致敬,向你们荣耀的青
春致敬,向激情燃烧的岁月致敬。
来源:三明市档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