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2899|回复: 3
收起左侧

三明年会企业篇-感叹万分!1958年三明工业基地照片曝光!

[复制链接]
大师
发表于 2018-5-6 2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九三 于 2018-5-6 21:13 编辑

                                                                   感叹万分!1958年三明工业基地照片曝光!
   五四,是奋斗岁月的剪影;五四,是青春如歌的使命。又到青年节,一组老照片带我们回到峥嵘岁月,感受三明工业基地建设者们荣耀的青春。
   1958年6月10日,三明工业基地破土动工,建设大军由祖国的四面八方集聚三明,到1958年底,仅入场民工就达17566人。截至1960年,共投入建设大军10万余人,使得这个原先只有6000多人的小城镇,人口骤增至11万人。叶飞书记在会上开着玩笑说道“张维兹同志一天到晚愁眉苦脸,每次到省委开会都一大堆问题”。都是些什么问题呢?
   三明工业基地建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城市依托,不说建厂筹备工作千头万绪,单说几万大军开进三明后的吃饭、住宿问题都足够苦恼。

                                                                                   生活资料
    工地上没有水、没有电,甚至连住所都没有。1957年,城关、列东、列西总共不到5000户。先期抵达的建设者比较幸运,还可以先租到三元、梅列周边的民房村舍的大厅、过道、草棚作为栖身之所。凡是可安下床位
的地方挤满后,许多人甚至住到了沙县和永安。
    朱启基回忆道:“办公室的同志把我安排在一家民房里。那是一间不到十平米的土房,下面是猪栏,旁边是厕所,墙上有个不到一尺见方的小窗。因为我家的人口多,他们又把走廊也给了我。其实,我已经很不错了
,当时有许多同志都住在大厅里,白天办公,晚上就睡在那里。以后来的人更多了,大厅也住不上,只好砍毛竹搭油毛毡棚住。”
1.jpg
图为三明重机厂金工车间职工自己动手搭盖宿舍
三明盛产毛竹,为了解决住房问题许多建设者自己动手上山砍毛竹割茅草搭盖草棚。
2.jpg
1958年,省建一公司职工宿舍
说起这油毛毡棚,可以说是功不可没。这种房子最大优点是搭建速度快,几个人一两天就能搭建起一栋可供十余人住的房,为急剧增加的人员提供了大量的临时安置住房。它最大的弱点就是怕火、怕热、怕大风。遇到炎炎烈日,油毛毡上的沥青被晒化,使夜班的同志白天热的无法入睡。如果遇上大风常被揭顶,一揭一大块,常要上屋顶修补。
3.jpg
4.jpg
图为三明工地建设者及家属开荒种菜、挖池塘养鱼的场景
    当时,三明的粮食、副食品和蔬菜几乎全部依靠外调。粮食主要来自江西、江苏,蔬菜由闽南调进,海产由闽东沿海和浙江提供。全部依赖外调,难以保证正常供应。当时,人们打趣形容自己的生活是“我们到了三
明,洗的是天然淋浴,吃的是无缝钢管”,这“无缝钢管”说的就是老得难以下咽的空心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三明建委号召职工家属开荒种菜,挖池塘养鱼,自立更生。三明县委全力支援,动员群众成立生产专业队
,弥补物资供应的匮乏。
                                                             生产资料
5.jpg
三钢高炉工地建设者正在挖土方
    不仅仅是生活资料的匮乏,三明工地上生产资料供应也很困难。
    建设者们把三明工地叫做“人造平原”,这个说法非常贴切,因为这本是一个梯田层叠、沟壑纵横的山坡。三钢工程的规模最大。1958年8月至12月,三钢工地的建设者们共完成土方量120万立方米。如果,我们把这
120万立方米的土方堆成高1米、宽1米的土堆,它的长度相当于厦门到福州距离的两倍。建设者们在几乎没有机械施工的条件下,就靠着最原始的镐头、簸箕、独轮车搬掉了一座座大山、填平了一条条沟壑。
6.jpg
图为三明工地建设者使用的独轮车
不仅劳动器材和非标准设备供应不足,钢材、水泥、砖瓦等基本建筑材料的供应也难以保障。但是,三明工地的建设者们没有坐等支援,他们自己动手,土法上马,自力更生。
6.5.jpg
图为省建一公司职工自制砖瓦的现场
7.jpg
图为焦化厂职工尝试土法炼焦

8.jpg

图为水厂职工安装木质水管

   风餐露宿、筚路蓝缕,60年前,三明的建设者们正是以高度责任感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硬是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县建设成为机声隆隆、工厂林立的工业城市。
   创业几艰难、精神永流传,60年过去了,虽然建设者们青春不在,但沙溪河畔高亢奋进的夯声如在耳旁,工地上挥汗如雨的身影如在眼前。年龄不过是数字,奋斗成就芳华。今天,向建设者们致敬,向你们荣耀的青
春致敬,向激情燃烧的岁月致敬。
                                             来源:三明市档案局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5-6 21: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8-5-6 22: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奋斗成就芳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楼主| 发表于 2018-5-7 19: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木质水管,第一次看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7-24 06: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