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扬州八怪之黄慎 黄慎,是中国 清代杰出书画家,汉族,福建三明 宁化人,初名盛,字恭寿,恭懋,躬懋、菊壮,号瘿瓢子,别号东海布衣, 扬州八怪之一。 黄慎的诗文、狂草书法,绘画被称三绝。曾先后三次到扬州,居留较长,与 郑板桥、李(善)等往来友善,为“ 扬州八怪”之一。 黄慎自幼家贫,后长期寓居扬州,卖画为生。读书常有古庙佛殿的长明灯下。初师上官周,学工细人物山水。后变化为粗笔挥写,以简驭繁,气势雄伟,笔意纵横,于粗犷中见粗炼。他笔下的人物除历史故事、神仙佛像之外,多从民间生活取材,常画劳动人民的形象。专画流丐、纤夫、渔民等,往往只用寥寥数笔,便能形神兼备。写山水、花鸟、虫鱼等,也无不工妙。为“扬州八怪”之一。 他工草书,师法二王,出神入化,有崩岩坠石之奇、鸾舞蛇惊之势。他善用破毫秃笔,放纵而又严谨,曾写对联一副:“别向诗中开世界,长从意外到云霄”。其诗亦佳,故有“诗、书、画”三绝之称。 其代表作有:《八仙星聚图》、《啮榴戏婴图》、《商山四皓图》、《关山风雪图》、《沧波钓叟图》、《东山觞咏图》、《天砚图》、《老翁击图》、《山谷听琴图》等。 第一绝:绘画 渔翁渔妇图 纸本淡设色 南京市博物馆藏 《渔翁渔妇图》画一渔翁身背鱼篓, 手拈鱼钩, 钩上挂一小鱼, 笑容可掬, 面向渔妇, 似叙家常; 而渔妇则回首目对渔翁, 聆听其述, 渔翁渔妇, 动态生动, 呼应密切, 充满生活之乐趣。此画人物衣纹作铁线描, 连勾带染, 洒脱随意, 更加以草书之笔入画, 极为自由流畅, 属水墨大写意, 仅于渔翁面部、手部略施淡赭。 第二绝:书法 第三绝:诗 黄慎的抒情小诗,往往能从日常生活中撷取素材,信手拈来,自然生动。如:《闺情》(之三):“绣帏日上睡犹酣,又听春光三月三。偶过邻家闲斗草,背人先去摘宜男。”诗人选取了“绣帏”、“春光”、“草”等日常生活中的客观景物置于主观意念之中,形象生动地刻画出闺中少女春心萌动而又娇羞胆怯的微妙心态,给人一种朴素自然而又妙趣横生的感觉。 又如《溪行》:“独有清溪上,环看面面山。野凫回浦曲,秋卉向人闲。洞口朝归去,松门夜不关。”诗中写物并没有细致的铺写,而是情景(物)交融,景物已被拟人化了,显得空灵、活脱。 他的抒情小诗语言自然、新鲜,颇富创意。从小生活在底层劳动人民中间的黄慎善于从民间吸收鲜活口语,加以锤炼创新,形成了通俗自然的语言风格。如《杂言》之一:“饥思食,渴思水。女儿长大,爱抱邻妇子。”又如:《杂言》之二:“采花贴额,临水自视。不自夸好,堂前问姐。”诗中语言口语化,明白晓畅。 黄慎不是停留于吸收口语而是对口语进行锤炼加工,创造出新鲜口语。如:《坐美成堂怀刘谓宾》一诗中:“岸回画舫移花影,目送歌声入柳荫。”诗中“移花影”,勾画出一个扑朔迷离的清幽境界,营造了一种令人神往、让人遐思的朦胧美,通过创新的“移花影”的口语大大增强了表现力,使之诗味更浓。 他的抒情小诗还能灵活地化用古诗词,抒情细致入微。如《即事》诗:“深巷轻寒到草堂,小鬓初试耳边珰。绿痕春雨防苔滑,入夜持灯照海棠。”少年发奋读书的黄慎,17岁时住在庙里,白天作画卖画,晚上借佛灯攻读。深受古诗词熏陶、滋润的他,灵活“化用”古诗,给自己的诗歌注入活力。此诗中他灵活化用了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及李清照“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的意境,同时另辟新意,形象地传达出诗中女主人公那淡淡的哀怨及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让人感到细腻委婉、情趣浓郁、韵味无穷。 总之,黄慎诗歌的风格是多样化的,而他的抒情小诗给我的总体感受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